满载千年运河文明 临平三艘铜船行将启航北上
12月13日上午,三艘如真船般巨细的铜船露脸杭州临平。它们行将北上进京,作为京杭一同维护传承大运河文明的交流之作,“飞行”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。
这三艘铜船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“高档定制”,由我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制造。
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国之珍宝,也是北京与杭州一同的城市命脉。朱炳仁介绍,“三艘铜船在杭露脸,‘进京’启运,既展示大运河丰厚前史背景和文明遗产,让你们能够近距离感触大运河文明,也表现京杭两地携手共架文脉赓续的新桥梁,驶向未来的新航向。”
这三艘铜船的结构与装备别离取自明代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、明代海防巨作《筹海图编》和国家博物馆保藏的《潞河督运图》,由我国船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廖军令恢复辅导。
它们的功用纷歧,规划风格也各不相同。其间,最长的是能飞行于深海尖底的遮洋船,长达19米。其次为漕舫船,船长15米,据悉,漕舫船大可载千石粮食,也搭乘客,比较富丽。最短的为漕运驳船,也有12米之长。
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朱炳仁之子朱军岷介绍,“千百年来,漕运船是大运河联通南北的物质枢纽,促进了我国南北在经济、社会和文明的交流。每艘铜船都选用了经典的古铜色制造,从结构、标准、设备等细节上恢复,再现了经典古籍中漕运船的绚丽风貌。”
朱炳仁怎样与大运河结缘?2005年,朱炳仁与90多岁的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、80多岁的古文物专家罗哲文一同,联名给大运河18个城市的市长写了一封信——《关于加速京杭大运河遗产维护和“申遗”作业的信》。正是这封“申遗信”,拉开了我国加速“申遗”维护大运河的大幕,三位白叟也被尊称为“运河三老”。
据悉,本次露脸的三艘铜船并非朱炳仁规划的首件大运河铜雕艺术品。早在2007年,朱炳仁受邀创造巨幅铜雕岩画——《大运千秋》,岩画中,以隋炀帝为中心的龙舟与漕运船队绘声绘色,现立于运河扬州段的东关古渡。
千年大运河交流南北,贯穿古今,也是文明枢纽。朱炳仁表明,“作为工匠与传承人,对文明遗产的爱情是刻在骨子里的,怎样把自己的文明留给大运河,留给前史,留给子孙,这是咱们从始至终尽力实践的初心和任务。”